胶框清洗篮(又称胶框清洗架、工装清洗篮)是工业清洗中用于承载、固定胶框(如塑料周转框、电子元件胶框)的专用工具,其工作原理围绕 **“提升清洗效率、保障清洗均匀性、保护工件与设备”** 三大核心,通过结构设计与清洗流程的配合实现高效清洁。以下是具体解析:

一、核心功能:解决胶框清洗的痛点
胶框(尤其用于电子、食品、医药行业的周转框)常残留油污、粉尘、污渍或化学残留,且自身结构多为网格状、带凹槽 / 拐角,直接清洗存在 **“清洁死角多、易碰撞损坏、堆叠清洗不均”** 等问题。清洗篮的作用是通过合理设计,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:
固定与分隔:将胶框有序固定,避免清洗时相互碰撞、堆叠,确保每个胶框都能充分接触清洗介质(如喷淋水、清洗剂)。
导流与通透:利用自身镂空结构引导清洗介质流动,冲刷胶框的死角(如网格间隙、边角),提升清洁覆盖率。
适配清洗设备:与喷淋清洗机、超声波清洗机等设备匹配,确保胶框在清洗过程中位置稳定,不干扰设备运行(如喷淋臂旋转、超声波振动)。
二、结构设计与工作原理的结合
清洗篮的结构设计直接决定其工作效率,关键设计与原理如下:
1. 镂空框架:保障清洗介质的穿透性
材质与网孔:通常采用不锈钢(304 或 316,耐腐蚀、强度高)通过焊接或冲压制成,框架为网格状或多孔板结构,网孔直径 / 间距根据胶框尺寸设计(一般 5-20mm)。
原理:网孔确保清洗介质(如高压喷淋水、超声波能量)能穿透清洗篮,无阻碍地作用于胶框表面及内部缝隙,同时允许污水、杂质顺利排出,避免在篮内淤积。
2. 分层 / 分区设计:实现有序承载与均匀清洗
分层结构:清洗篮内部通过隔层或支架分成多层,每层高度略大于胶框厚度(预留 5-10mm 间隙),胶框平放或侧立在层间,互不接触。
分区固定:针对不同尺寸的胶框,设置可调节的挡条、卡扣或定位柱,将胶框固定在特定区域(如四角定位),防止清洗时因水流冲击或设备振动导致位移、堆叠。
原理:通过物理分隔,确保每个胶框的表面(包括正反面、边角)都完全暴露在清洗介质中,避免相互遮挡形成 “阴影区”(即清洗死角)。
3. 适配清洗设备的细节设计
与喷淋清洗机配合:
清洗篮底部带防滑脚或定位槽,可稳定放置在清洗机的传送带或托盘上;框架高度与喷淋臂射程匹配,确保高压水流(压力 5-20bar)能从顶部、侧面、底部多角度冲刷胶框,而清洗篮的镂空结构不会阻挡水流路径。
与超声波清洗机配合:
清洗篮采用轻量化设计(减少对超声波振动的阻碍),网孔分布均匀,确保超声波能量(通过液体传递的高频振动)能均匀作用于胶框表面,剥离缝隙内的微小污渍;同时,框架边缘做圆角处理,避免划伤胶框或清洗槽。
4. 便捷取放与堆叠:提升流程效率
把手与堆叠结构:清洗篮两侧设把手(便于人工搬运),顶部 / 底部带匹配的凸凹结构,可安全堆叠(节省存放空间),且堆叠后不影响下层胶框的取放。
原理:通过人性化设计减少上下料时间,确保清洗流程(装框→清洗→取框)高效衔接,尤其适合批量清洗场景。
三、工作流程:与清洗工艺的协同作用
以高压喷淋清洗为例,胶框清洗篮的完整工作流程如下:
装框:将待清洗的胶框逐一放入清洗篮的分层 / 分区内,通过卡扣或挡条固定,确保胶框与清洗篮、胶框之间无接触,预留足够间隙。
入机:将装满胶框的清洗篮放入清洗机(如通过传送带送入清洗舱),清洗篮的定位结构使其在舱内保持稳定,不随设备运行晃动。
清洗阶段:
清洗机启动,喷淋臂旋转喷射高压水(含清洗剂),水流通过清洗篮的网孔穿透至胶框表面,冲刷残留污渍;
因胶框被固定且无堆叠,水流可同时冲刷其正反面、网格间隙及拐角,污渍随水流通过清洗篮的网孔排出。
漂洗与干燥:后续漂洗(清水喷淋)、干燥(热风循环)阶段,清洗篮的镂空结构同样确保清水充分接触胶框、热风均匀穿透,避免残留清洗剂或水分。
取框:清洗完成后,将清洗篮从设备中取出,卸下已清洁的胶框,清洗篮可重复使用。
四、核心优势:为何需要清洗篮?
提升清洁度:通过无遮挡设计和均匀承载,使胶框的死角(如网格交叉处、边角)也能被有效清洗,合格率提升 30%-50%。
保护胶框与设备:避免胶框碰撞变形(尤其塑料胶框),同时防止胶框脱落、卡滞清洗设备(如喷淋臂),降低设备故障率。
提高效率:批量承载胶框,减少人工逐个清洗的时间,适配自动化清洗线,适合规模化生产场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