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电喷涂治具(用于夹持、定位工件进行静电喷涂的辅助工具)的表面处理工艺需满足低涂料附着、易清洁、耐温、耐磨四大核心要求,以避免涂料过度堆积影响治具精度和工件喷涂质量。以下是常见的表面处理工艺及特点:

一、防粘涂层处理(核心需求)
特氟龙(PTFE)喷涂
工艺:在治具表面喷涂聚四氟乙烯(PTFE)涂层,经高温烧结(380-400℃)形成致密薄膜(厚度 50-100μm)。
特点:
表面张力极低,涂料(尤其是粉末涂料、油漆)难以附着,喷涂后残留涂料可轻松擦拭或高压水枪冲洗去除。
耐温性强(长期耐 260℃,短期耐 300℃),适配喷涂后的烘烤工序(如 180℃固化)。
耐化学腐蚀(抗溶剂、酸碱),适合各类涂料体系。
适用场景:高精度治具(如定位销、夹具),对防粘要求极高的场景(粉末喷涂治具)。
陶瓷涂层(氧化锆 / 氧化铝)
工艺: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,将陶瓷粉末(氧化锆、氧化铝)高温熔融后喷涂在治具表面,形成硬度高(HV 800-1200)的陶瓷层(厚度 100-200μm)。
特点:
表面光滑(Ra≤0.8μm),涂料附着力低,且耐磨性远优于特氟龙(适合频繁夹持工件的治具)。
耐温性优异(耐 800℃以上高温),适合高温固化的喷涂工艺(如汽车零部件烘烤)。
不足:脆性较高,避免剧烈撞击(易开裂),成本高于特氟龙。
二、金属表面改性处理(兼顾耐磨与防粘)
硬质阳极氧化(仅适用于铝合金治具)
工艺:将铝合金治具置于硫酸电解液中,通过电解形成多孔氧化膜(Al₂O₃),再经封闭处理(厚度 20-50μm)。
特点:
表面硬度高(HV 300-500),耐磨且耐温(耐 200℃以上),适合铝合金材质的承重治具(如挂架、托盘)。
经封闭处理后表面光滑度提升,涂料附着力降低,可通过定期喷砂或高压清洗去除残留涂料。
适用场景:轻量化治具(铝合金材质),中等防粘需求的喷涂线。
镀铬处理(硬铬 / 装饰铬)
工艺:通过电解在治具表面沉积铬层(硬铬厚度 5-20μm,装饰铬更薄)。
特点:
硬铬层硬度高(HV 800-1000),耐磨性强,表面光滑(Ra≤0.2μm),涂料易清洁。
耐温性较好(耐 300℃短期烘烤),适合钢铁材质的治具(如挂钩、支架)。
不足:铬层存在微裂纹,长期使用可能因涂料渗入裂纹导致清理困难,且环保性较差(含六价铬需合规处理)。
三、其他辅助处理工艺
抛光处理
工艺:通过机械抛光(砂轮、布轮)或电解抛光,将治具表面粗糙度降至 Ra≤0.4μm(镜面效果)。
作用:减少表面微观凹凸,降低涂料附着力,配合其他涂层使用可提升防粘效果(如抛光后再喷特氟龙)。
适用场景:作为基础处理工序,配合涂层工艺增强效果。
喷砂 + 钝化(钢铁治具预处理)
工艺:先喷砂(用石英砂或钢丸)增加表面粗糙度(提升涂层附着力),再用磷化或钝化处理(如锌系磷化)防止锈蚀。
作用:为后续涂层(如特氟龙、陶瓷)提供良好附着基础,避免涂层脱落。